【抱残守缺的故事和含义简短】“抱残守缺”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东西,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改变现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物修复工作,后来被引申为一种思想上的保守与僵化。
一、故事背景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学者,他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还擅长古物修复。一次,他在整理一批古籍时,发现有些书籍已经破损严重,但仍有部分残页保存完好。为了保护这些古籍,他选择将残页小心地保留下来,而不是全部丢弃或重新装订。他觉得这些残页虽然不完整,但仍然有价值,可以作为研究古文的重要资料。
然而,他的朋友却认为,既然书已经残破不堪,不如彻底更换新的版本,以免影响阅读和研究。张衡却坚持自己的做法,认为“残缺也是一种历史的痕迹”,不应轻易舍弃。
这个故事后来被后人引申为“抱残守缺”,意指对旧有事物的执着保留,即使它已不完整或不再适用。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抱残守缺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出处 | 《汉书·刘歆传》:“今欲令后学不复见其全,是抱残守缺也。” |
含义 | 指固守旧有的东西,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改变现状,带有贬义。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那些思想保守、不愿进步的人或行为。 |
近义词 | 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
反义词 |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抱残守缺”往往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态度。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与变革。如果一个人总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或尝试新方法,就可能被时代淘汰。
因此,成语“抱残守缺”提醒我们:面对变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不断前行。
总结:
“抱残守缺”原本是指对残缺物品的珍惜与保留,后来引申为对旧有观念或制度的固守。它强调了保守与停滞的危害,鼓励人们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自我,适应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