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解释什么意思】“政通人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或社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这个成语出自《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治顺畅,人民和睦,各种事务都能顺利开展。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政通 | 政治顺畅,政策执行得当 | 《岳阳楼记》 |
人和 | 人民和睦,社会安定 | 《岳阳楼记》 |
政通人和 | 整体意思为政治清明、人民团结、社会安定 | 《岳阳楼记》 |
二、成语背景
“政通人和”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原文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描述的是在治理有方的情况下,国家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理想社会治理的追求,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政”与“民本”的理念。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政通人和”可以理解为:
- 政府治理能力强:政策制定科学,执行力强;
- 社会和谐稳定:民众生活安定,人际关系融洽;
- 经济发展良好:经济活动活跃,民生改善。
它不仅是对国家治理的理想期待,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标准之一。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使用示例 |
政治评论 |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优化,政通人和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
社会报道 | “随着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越来越多地方实现了政通人和。” |
文化文章 | “古人的‘政通人和’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五、总结
“政通人和”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既是对古代理想社会的描绘,也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期望。它强调了政治与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当今社会,实现“政通人和”仍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