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指的是什么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句极具气势和象征意义的诗句。它描绘了诗人面对壮阔江河时的豪情壮志,也象征着革命者的勇敢与无畏精神。
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在江河中奋力搏击、不惧风浪的情景。这里的“中流”指的是江河的中央,水流最急的地方;“击水”是游泳或划船的动作;“浪遏飞舟”则是说巨大的浪头几乎要将船只挡住,但依然坚持前行。
从字面来看,这句话表现的是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顽强意志;从深层含义来看,它象征着革命者在艰难险阻中勇往直前的精神。
那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体指的是哪条江呢?根据历史背景和文学分析,这句诗中的江河指的是湘江。湘江是湖南省的母亲河,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经常活动的地方。他在长沙求学期间,常常在湘江边游泳、思考,写下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诗句原文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含义解读 | 描写在江河中奋力搏击、不惧风浪的情景,象征革命者的勇气与决心 |
所指江河 | 湘江(湖南省) |
历史背景 |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常在湘江边游泳、思考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革命精神的象征 |
三、结语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仅是一句诗意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当像诗人一样,勇敢前行,不惧风浪。而这条江——湘江,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