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是什么意思】“而立”一词源自《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其中,“而立”指的是人在三十岁时能够有所成就、自立于世,具备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能力。
在现代汉语中,“而立”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事业、思想或生活上达到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它不仅是年龄的标志,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体现。
“而立”出自《论语》,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时能够自立,具备独立生活和判断的能力。如今,“而立”多用于描述人在三十岁左右所达到的人生阶段,象征着成熟与稳定。这个词不仅代表年龄,也承载了对个人成长和责任的期待。
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用法 | 说明 |
而立 | 三十岁,自立 | 《论语·为政》 | 形容人到三十岁后成熟稳重 | 不仅指年龄,更强调人生阶段 |
十有五 | 十五岁 | 《论语·为政》 | 指开始学习和立志 | 孔子自述人生阶段的起点 |
志于学 | 志向在于学习 | 《论语·为政》 | 表示青年时期的求知阶段 | 强调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而立”的来源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也能从中获得对自身成长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