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名词解释】“七步之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或提出高明的见解。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故事,后被广泛用于称赞人的才思敏捷和文学造诣。
一、
“七步之才”原指曹植在七步之内即兴赋诗的能力,后来引申为对人才才思敏捷、文采出众的高度评价。这一成语常用于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强调人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步之才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原意 | 曹植在七步之内能作诗,形容其才思敏捷 |
引申义 | 比喻人有非凡的才智与创造力,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难度任务 |
使用场合 | 文学、艺术、学术等场合,多用于赞美他人或自我激励 |
相关人物 |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
典故来源 | 曹丕逼迫曹植在七步内作诗,否则治罪,曹植即兴赋诗《七步诗》 |
诗歌内容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七步 + 才)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夸赞某人思维敏捷、才华出众 |
三、延伸理解
“七步之才”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才思敏捷”的高度重视。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诗会友、以文论道,而“七步之才”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下的产物。如今,这一成语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教育、写作、演讲等需要快速反应和表达能力的场合中。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七步之才”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智慧与才华的象征性表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与机敏,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