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虫意思是什么】“百足之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种表面看似强大、有实力,但实际上内部已经腐朽不堪、难以维持的状况。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说:即使是一百只脚的虫子,死的时候也会僵直,但若活着时却能蠕动前行,说明其生命力顽强。后来引申为比喻那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内部已经腐败、无法支撑的局面。
“百足之虫”原本指的是一种多足的虫类,在死亡时身体会变得僵硬,但在活着时却能灵活移动。后来被用来比喻那些外表强大、内里虚弱,虽能勉强维持现状,但实际已濒临崩溃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国家、组织或个人在表面上依旧强盛,实则内部问题重重,随时可能崩溃的情况。
表格展示:
词语 | 百足之虫 |
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义 | 多足的虫子,死时僵直,活时能动 |
引申义 | 表面强大,实则内部腐败,难以维持 |
使用场景 | 描述国家、组织或个人表面强盛,实则衰败 |
近义词 | 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反义词 | 内外兼修、强健有力 |
用法 | 常用于贬义,强调表面与实质的反差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百足之虫”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深刻概括。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某些看似强大的事物时,不应仅看表面,而应深入分析其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