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中的更是什么意思】在古代中国,人们为了防范盗贼、维持治安,常会安排专人夜间巡逻。这种制度被称为“打更”。那么,“打更”中的“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来详细解释。
一、
“打更”是古代一种夜间巡逻的制度,通常由专人负责,在夜晚定时敲击梆子或锣鼓,以提醒居民注意安全,并防止盗贼侵入。“更”字在这里指的是“时间单位”,即“更次”或“更点”,代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
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多个“更”,一般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例如:
- 一更:19:00 - 21:00
- 二更:21:00 - 23:00
- 三更:23:00 - 1:00
- 四更:1:00 - 3:00
- 五更:3:00 - 5:00
“打更”的人会在每个更次开始时敲打梆子,发出声音,起到警示作用。因此,“更”不仅是一个时间单位,也象征着夜间巡逻的职责。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含义说明 |
打更 | 古代夜间巡逻制度,由专人负责,定时敲击梆子或锣鼓,以示警戒 |
更 | 古代时间单位,指一个固定的夜间时间段,通常分为五更 |
一更 | 19:00 - 21:00 |
二更 | 21:00 - 23:00 |
三更 | 23:00 - 1:00 |
四更 | 1:00 - 3:00 |
五更 | 3:00 - 5:00 |
打更人的职责 | 在每更开始时敲击梆子或锣鼓,提醒居民注意安全,防止盗贼 |
三、结语
“打更”不仅是古代社会治安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文化中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作为时间单位,承载了古人对秩序与安全的重视。了解“更”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