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不安于室的意思是什么】“不安于室”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内心不平静、情绪波动较大,或者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或行动。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在家中”。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不安于室 |
拼音 | bù ān yú shì |
出处 | 《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心之忧矣,于我归息。”后引申为“不安于室”。 |
含义 | 形容人内心不安定,情绪波动大,或对当前处境不满,渴望变动或行动。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现实不满、情绪不稳定的人。 |
近义词 | 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躁动不安 |
反义词 | 安于现状、心平气和、泰然自若 |
二、词语分析
“不安于室”中的“室”原指房屋、家,后来引申为“所处的环境”或“现状”。而“不安”则是指内心不平静、不满足。因此,“不安于室”可以理解为:不愿安于现状,内心充满不安与躁动。
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古文阅读中,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状态。
三、例句解析
1. 他总是不安于室,总想寻找新的机会。
→ 表示这个人对目前的生活或工作不满意,渴望改变。
2. 她的心事重重,似乎不安于室。
→ 描述她情绪低落,内心有烦恼,无法平静下来。
3. 古人常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见人心不安于室。
→ 引用古语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强调内心的不安与追求。
四、总结
“不安于室”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成语,主要表达的是对现状的不满或内心的动荡不安。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也可用于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不多,但在写作或文学分析中仍有一定价值。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安于室 |
含义 | 内心不安定,对现状不满 |
出处 | 《诗经》引申而来 |
用法 | 描写心理状态,多用于文学 |
适用场景 | 文学、心理描写、古文分析 |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