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的词语解释是什么】“前倨后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态度发生巨大变化,起初傲慢无礼,后来却变得恭敬顺从。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原则、趋炎附势的人。
一、词语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前倨后恭 |
拼音 | qián jù hòu gōng |
出处 | 《史记·张仪列传》 |
含义 | 初期傲慢无礼,后来变得恭敬顺从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态度反复、没有原则 |
近义词 | 趋炎附势、翻云覆雨 |
反义词 | 一视同仁、始终如一 |
二、详细解释
“前倨后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原意是指张仪在未得势时对楚国大夫怠慢无礼,后来得到秦王重用后却对他恭敬有加。后世以此形容人一旦地位发生变化,态度也随之转变,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功利性。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社会中某些人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权力面前卑躬屈膝,在失势时又趾高气昂,反映出一种缺乏诚信和道德底线的行为方式。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社会评论 | 他平时对同事趾高气扬,一旦领导来了就立刻前倨后恭。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了这位官员前倨后恭的丑态,令人不齿。 |
日常交流 | 那个老板平时对员工呼来喝去,见了大客户却马上前倨后恭起来。 |
四、注意事项
- “前倨后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 不宜用于正式场合或对他人进行直接批评。
- 在写作中,可适当替换为“趋炎附势”等近义词,以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前倨后恭”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了解其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应对类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