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注释】一、文章总结
《楚庄王欲伐越》出自《战国策·楚策》,讲述的是楚庄王想要出兵攻打越国,但被大臣们劝阻的故事。文中通过楚庄王与大臣的对话,揭示了“知人则哲,自知者明”的道理,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也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 | 翻译 |
楚庄王欲伐越,大夫伍参谏曰:“王之谋过矣!夫越,古之国也,其地广人众,不可轻伐。” | 楚庄王打算讨伐越国,大夫伍参劝谏说:“大王的计划有误!越国是古代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不能轻易讨伐。” |
王曰:“吾闻越之贤者多,而智士不少,岂能为我所败?” | 楚庄王说:“我听说越国有许多贤能的人,智谋之士也不少,难道他们会败给我吗?” |
伍参对曰:“臣闻之:‘知人则哲,自知者明。’今王不知己之短,而欲伐人之长,其不智甚矣!” | 伍参回答说:“我听说:‘了解别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明智。’如今大王不了解自己的不足,却想攻击别人的长处,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
王乃止。 | 楚庄王于是停止了出兵的计划。 |
三、注释说明
词语 | 解释 |
楚庄王 | 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
伐越 | 攻打越国。越国在今浙江一带,当时是南方强国。 |
大夫 | 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官员。 |
伍参 | 楚国大夫,直言敢谏之臣。 |
贤者 | 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
智士 | 有智慧的人。 |
自知者明 | 自我认识清楚的人才算是真正聪明。 |
止 | 停止,放弃。 |
四、内容要点总结
要点 | 说明 |
故事背景 | 楚庄王意图攻打越国,却被大臣劝阻。 |
核心观点 | 强调“自知”比“知人”更重要,提醒统治者要正确认识自身优劣。 |
人物形象 | 楚庄王虽有雄心,但能听取谏言;伍参敢于直谏,体现忠臣风范。 |
启示意义 | 在决策时应全面分析自身与对手的情况,避免盲目行动。 |
五、结语
《楚庄王欲伐越》虽然篇幅简短,但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一则关于自我认知与政治智慧的经典寓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深刻理解,也为现代社会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