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出自何处】“抱残守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固守旧有的事物或观念,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改进。这个成语虽常见,但其出处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成语“抱残守缺”的出处
“抱残守缺”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著名学者 班固 的《汉书·艺文志》。原文如下:
> “今则不然,各安其居,习其所闻,抱残守缺,不知更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人们却只安于自己的居住环境,习惯于自己听到的知识,抱着残缺的东西不放,不肯再去追求新的知识。
从这里可以看出,“抱残守缺”最初是用来批评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强调应当不断学习和进步。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抱残守缺 |
出处 | 《汉书·艺文志》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含义 | 固守旧有事物或观念,不思改进或接受新事物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人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
近义词 |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
反义词 |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
三、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抱残守缺”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改变现状、拒绝接受新思想或新技术的人。例如,在企业管理和个人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坚持过去的方法,不愿尝试新的方式,就可能被说成“抱残守缺”。
然而,也有人认为,适度的“守旧”并非全然不好。比如在传统文化保护、历史研究等领域,保持原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一种责任。因此,是否“抱残守缺”还需结合具体情境来判断。
四、结语
“抱残守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原意是对保守思想的批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当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既可用于批评,也可作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尊重。了解其出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总结:
“抱残守缺”出自《汉书·艺文志》,原意是批评固守旧有、不愿求新的行为。如今多用于贬义,但也提醒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