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名词解释】残胃癌是指在胃部部分切除后,剩余的胃组织中发生的恶性肿瘤。这种癌症通常发生在因良性疾病(如胃溃疡、胃出血、胃部炎症等)接受过胃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身上。由于手术后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残胃癌的发生与术后长期的胃酸分泌减少、胆汁反流、慢性炎症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残胃癌的基本概念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胃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胃组织中发生的恶性肿瘤 |
| 发病率 | 约为1%-3%,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 |
| 常见病因 | 胃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慢性炎症、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
| 好发部位 | 残留胃体、胃窦、吻合口区域 |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曾接受胃手术者 |
二、残胃癌的成因与危险因素
| 危险因素 | 说明 |
| 胃部手术史 | 如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等 |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长期存在可导致慢性胃炎,诱发癌变 |
| 胆汁反流 | 手术后胆汁进入残胃,刺激黏膜 |
| 营养不良 | 术后营养吸收障碍,影响免疫功能 |
| 长期吸烟与饮酒 | 增加患癌风险 |
| 遗传因素 | 有胃癌家族史者风险较高 |
三、残胃癌的临床表现
| 症状 | 说明 |
| 上腹痛 | 常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
| 消化道出血 | 可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
| 消瘦 |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 贫血 | 长期慢性失血所致 |
| 吞咽困难 | 若肿瘤位于食管胃交界处 |
| 腹部包块 | 晚期可能出现 |
四、诊断方法
| 方法 | 说明 |
| 胃镜检查 | 最直接有效的诊断手段,可取活检 |
| 影像学检查 | 如CT、MRI、超声内镜等 |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如CEA、CA72-4)等 |
| 病理学检查 | 明确肿瘤性质及分化程度 |
五、治疗方式
| 治疗方式 | 说明 |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早期患者,可行再次胃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 |
| 化疗 | 常用于晚期或无法手术者,常与靶向治疗联合使用 |
| 放疗 | 在某些情况下辅助治疗,提高生存率 |
| 靶向治疗 | 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进行治疗 |
| 支持治疗 |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六、预防建议
- 术后定期复查,特别是胃镜检查;
- 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
-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刺激性食物;
-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
总结:
残胃癌是一种在胃部分切除后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手术后的生理变化、慢性炎症、胆汁反流等。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对于曾接受胃部手术的人群,应高度重视术后随访和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