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是什么意思】“不肖”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或文言文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品行、能力等方面不如他人,尤其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不孝或不贤。在现代汉语中,“不肖”使用较少,但依然保留在一些正式或文学语境中。
一、
“不肖”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不似”,即不像。通常用来形容人缺乏才能、品德低下,或者不如他人。在家庭关系中,常用于子女对父母的称呼,表示自己不够优秀,有愧于父母。例如:“不肖子孙”指的是后代中不成器的人。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言文中,现代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在现代语境中,可以用“不孝”、“不成器”等词代替,但“不肖”更具文学性和谦逊感。
二、表格形式解析
| 词语 | 不肖 |
| 拼音 | bù xiào |
| 字面意思 | 不似、不像 |
| 本义 | 形容人品、能力不及他人 |
| 常见用法 | 自称或称他人(如:不肖子孙、不肖之子) |
| 语境 | 多用于文言文或正式场合 |
| 现代替代词 | 不孝、不成器、不争气 |
| 含义延伸 | 表达自谦、批评或贬低他人 |
| 使用频率 | 较少,多用于文学或正式文体 |
三、使用示例
1. 自谦用法
- “此乃不肖之子所为,实属不该。”
- “我虽不肖,亦愿尽绵薄之力。”
2. 贬义用法
- “他为人不肖,终遭众叛亲离。”
- “不肖之人,难成大器。”
3. 历史典故
- 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不肖”常用于描述子孙不孝或无能。
四、结语
“不肖”一词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历史或正式场合中仍具有一定的表达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伦理和人格的重视。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古文、体会传统文化中的谦逊与自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