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详解】“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避让或避免冲突而主动后退。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延伸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成语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二、成语含义
“退避三舍”字面意思是“后退九十里”。它不仅表示实际的撤退行为,更象征着一种策略性的退让,体现出忍让、守信和以智取胜的精神。
三、成语用法
用法类型 | 示例句子 | 说明 |
表示策略性撤退 | 他面对强敌,选择退避三舍,保存实力。 | 强调战略上的主动撤退,为后续反击做准备。 |
表示谦让与守信 | 他答应了对方的要求,便退避三舍,不越雷池一步。 | 强调遵守承诺,体现诚信。 |
比喻避免正面冲突 | 在争论中,他选择了退避三舍,避免矛盾激化。 | 强调以退为进,避免无谓争斗。 |
四、成语延伸意义
1. 战略智慧:退避三舍不仅是物理上的撤退,更是智慧的表现,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思想。
2. 道德品质:成语也反映出古代士人重诺守信的品德,强调言行一致。
3. 文化象征:在后世文学和历史中,“退避三舍”常被用来赞扬有远见、有气度的人。
五、总结
“退避三舍”作为一则经典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有时适当的退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与修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国家外交,“退避三舍”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处事方式。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退避三舍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含义 | 主动后退以避开冲突或实现战略目标 |
用法 | 策略性撤退、谦让守信、避免冲突 |
延伸意义 | 战略智慧、道德品质、文化象征 |
现代应用 | 用于比喻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保持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