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解释及出处】“巍然”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高大、雄伟或庄重的样子,多用于描绘山川、建筑、人物形象等。该词在古文中常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
一、
“巍然”一词主要表示高大、挺立、庄严之态,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或人物形象的宏伟与庄重。其出处多见于古代诗词和典籍中,如《诗经》《楚辞》《史记》等。在现代语境中,“巍然”也常被用来赞美国家、建筑、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敬仰之情。
二、表格:巍然解释及出处一览
词语 | 解释 | 出处 | 文学/历史背景 | 用法示例 |
巍然 | 高大、挺立、庄重的样子 |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注:虽未直接出现“巍然”,但有类似意象) | 古代诗歌常用以形容山岳、人物等高大挺拔 | “他巍然屹立于山巅,令人肃然起敬。” |
巍然 | 高大、雄伟、稳固 | 《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注:非直接出处,但“巍然”意象可见于楚辞描写山川) | 楚辞中常以自然景物象征人格高洁 | “长城巍然矗立,历经千年风雨。” |
巍然 | 庄重、不屈、坚定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注:虽无“巍然”二字,但项羽形象有“巍然”之感) | 史书常用以形容英雄人物气概 | “他巍然不动,面对强敌毫不退缩。” |
巍然 | 坚固、稳固、不可动摇 | 《汉书·司马迁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注:虽无“巍然”,但“泰山”意象与“巍然”相关) | 多用于比喻精神或道德的坚定 | “他的信念巍然不动,坚如磐石。” |
三、结语
“巍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词汇,不仅承载着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寄托了对高尚人格、坚定意志的推崇。在现代语境中,它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文化价值,是中华语言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