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不动典故】“巍然不动”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稳固、坚定,不容易被动摇。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定、立场稳固,或建筑物、山石等结构坚固、不易撼动。
该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也;而一人之智,不足以独断也。是以圣人设官分职,以辅其政。若夫巍然不动,如山如岳者,乃国家之柱石也。”其中“巍然不动”用来形容国家的栋梁之才,具有坚不可摧的品质。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巍然不动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稳固、坚定,不易动摇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意志、立场、建筑等 |
近义词 | 坚不可摧、屹立不倒、稳如泰山 |
反义词 | 动摇不定、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人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坚定意志,如“他面对强敌,巍然不动,令敌人望而生畏。”
2. 建筑描述:可用于描绘古老的建筑或山石,如“这座古塔巍然不动,历经千年风霜仍屹立不倒。”
3. 政治或领导力:在政治语境中,也可形容领导者立场坚定,如“国家领导人面对外界压力,巍然不动,坚持原则。”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巍然不动”不仅是一种物理状态的描述,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稳重”、“坚韧”和“坚定”的推崇。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中尤为突出,强调人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
此外,这一成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静胜动”的思想,即通过内在的稳定来应对外在的变化与挑战。
四、结语
“巍然不动”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达,不仅展现了语言的美感,也承载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山一样坚定,像石一样稳固,始终保持内心的沉着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