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噤若寒蝉什么意思】“噤若寒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或害怕时,不敢说话、不敢动弹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像冬天的蝉一样沉默不语,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紧张。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噤 | 闭口不言 |
| 若 | 像 |
| 寒蝉 | 冬天的蝉,因天气寒冷而不再鸣叫 |
整体意思:形容因害怕而不敢说话,常用于描述在紧张、恐惧的环境下,人们保持沉默的状态。
二、成语来源
“噤若寒蝉”最早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其有行污而欲免者,多被禁锢,于是士人皆噤若寒蝉。”
意思是:那些行为不端却想逃避惩罚的人,常常被禁止活动,因此士人们都像冬天的蝉一样不敢说话。
三、用法与例句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害怕不敢说话 | 他一听到老师的名字就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
| 表达紧张气氛 | 在会议上,大家都噤若寒蝉,没人敢发表意见。 |
| 形容环境压抑 | 这个地方气氛紧张,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多言。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成语 |
| 近义词 | 默不作声、低头不语、鸦雀无声 |
| 反义词 | 唾面自干、大胆发言、侃侃而谈 |
五、总结
“噤若寒蝉”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恐惧、紧张或压抑环境中不敢说话的状态。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表达力,也反映了文化中对“沉默”的深刻理解。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它的实际应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