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暇饱的汉语大词典】“食不暇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民贫则衣不蔽体,食不暇饱。”原意是形容人们生活贫困,连饭都来不及吃饱。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社会底层人民因生活艰难而无法满足基本温饱需求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食不暇饱”虽然不再频繁使用,但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中仍有一定的引用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民生状况,也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食不暇饱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拼音 | shí bù xiá bǎo |
注音 | ㄕㄧˊ ㄅㄨˋ ㄒㄧㄚˊ ㄅㄠˇ |
释义 | 形容生活贫困,连饭都来不及吃饱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
近义词 | 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
反义词 | 饱食终日、丰衣足食 |
二、词语解析
- 食:指食物,引申为饮食。
- 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
- 饱:吃饱,满足。
组合起来,“食不暇饱”强调的是人们因为生活所迫,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吃饱。这种状态往往出现在战乱、灾荒或社会动荡时期。
三、成语使用场景
1. 历史文献分析:在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状况时,常会提到“食不暇饱”,以说明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
2. 文学创作:作家在描写底层人物命运时,可能借用此成语增强情感表达。
3. 社会评论:在讨论贫富差距或民生问题时,也可用该成语来形象化地描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四、延伸思考
尽管“食不暇饱”在日常口语中较为少见,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食不暇饱”这一成语依然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
此外,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结:
“食不暇饱”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成语,主要用来描述因生活困苦而无法吃饱的状态。通过对其出处、含义、用法及使用场景的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价值与现实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