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的典故】“千里送鹅毛”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诗:“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叶,雨中寥落月中愁。”虽然原诗并非直接讲述“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但后人将其引申为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
这个典故的核心意思是:即使礼物微薄,只要心意真挚,也能传达深厚的情感。它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强调“礼轻情义重”的道理。
一、典故来源
关于“千里送鹅毛”的出处,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接受的是:
相传唐朝时,云南地方官员为了向朝廷进贡,派人将一只鹅毛从千里之外送到京城。虽然这只鹅毛看似微不足道,但因其来自遥远之地,且象征着地方的敬意,最终被皇帝所重视。因此,“千里送鹅毛”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寓意虽小却珍贵的心意。
二、文化意义
项目 | 内容 |
核心含义 | 礼物虽轻,情义却重 |
使用场景 | 表达感激、友情、亲情等情感 |
文化背景 |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和人情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朋友间的小礼物、节日祝福等 |
延伸意义 | 强调真诚的重要性,而非物质价值 |
三、相关诗句或俗语
诗句/俗语 | 出处/说明 |
“礼轻情意重” | 民间俗语,与“千里送鹅毛”意思相近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诗经·卫风》中的句子,表达感恩之情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现代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
四、总结
“千里送鹅毛”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那份跨越距离、穿越时间的心意。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情感的传递与真诚的表达。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传统典故进行整理与扩展,结合文化背景与现代意义,旨在提供通俗易懂、富有深度的解读,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