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2025-09-24 10:25:43

问题描述: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有没有人能看懂这题?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4 10:25:43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刺客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这些人物虽以“刺客”为名,但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蕴含着忠义、报恩、复仇等复杂的人性情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人精神。

一、

《刺客列传》通过五个刺客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动机和结局。这些刺客并非单纯的暴力执行者,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名誉、道义的重视,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奈。

1. 曹沫:鲁国大夫,以勇猛著称,在齐桓公会盟时劫持齐侯,迫使归还鲁地,体现了一种以智取胜的策略。

2. 专诸:吴国勇士,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助公子光即位,表现了对主君的忠诚。

3. 聂政:侠义之士,为报严仲子之恩,独自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毁容貌以保姐姐,彰显了重义轻生的精神。

4. 豫让:晋国贤士,为报智伯之仇,多次刺杀赵襄子,最终自刎而死,体现出极高的忠义观念。

5. 荆轲:燕国游士,受太子丹所托,刺秦王失败,虽败犹荣,成为后世英雄形象的代表。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节选) 翻译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猛的力量侍奉鲁庄公。
公与齐侯盟于柯,曹沫执匕首劫齐侯。 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
“吾君在齐,今君得志于鲁,何不复我故地?” “我的国君在齐国,现在您在鲁国得志,为什么不归还我原来的土地?”
齐侯惧,与之盟,割地与鲁。 齐桓公害怕,与他结盟,并将土地割让给鲁国。
专诸者,吴之善击剑者也。 专诸是吴国擅长击剑的人。
太子光欲杀吴王僚,使专诸置匕首于炙中。 太子光想杀死吴王僚,让专诸把匕首藏在烤肉中。
既至,进炙,专诸抽匕首刺王僚。 到了之后,送上烤肉,专诸抽出匕首刺杀吴王僚。
而其子乃立,是为吴王阖庐。 吴王僚的儿子于是即位,称为吴王阖庐。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聂政是轵地深井里的人。
严仲子乃以黄金百镒为聂政母寿。 严仲子用百两黄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
政曰:“臣所以事严仲子,非为利也。” 聂政说:“我之所以侍奉严仲子,不是为了利益。”
今母已死,又无兄弟,独身行此,岂可乎?” 现在母亲已经去世,又没有兄弟,独自一人这样做,怎么可以呢?”
豫让者,晋人也。 豫让是晋国人。
为智伯报仇,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 为了替智伯报仇,改换姓名,成为服刑之人,进入宫中粉刷厕所。
赵襄子至,豫让伏于桥下。 赵襄子来到桥边,豫让藏在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
豫让曰:“臣为智伯报仇,愿得一言而死。” 豫让说:“我为智伯报仇,只求说一句话就死。”
荆轲者,卫人也,好读书,爱击剑。 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爱好击剑。
太子丹恐惧,遣荆轲入秦。 太子丹感到恐惧,派荆轲前往秦国。
荆轲遂见秦王,因献图,图穷匕首见。 荆轲于是见到秦王,趁机献上地图,地图展开后匕首显现。
荆轲左手持其袖,右手揕其胸。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刺向他的胸膛。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秦王大惊,自己起身,衣袖断裂。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

三、结语

《刺客列传》不仅记录了历史人物的事迹,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性光辉。这些刺客虽以“刺”为业,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诚、勇气与牺牲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佩。通过对原文与翻译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内容,也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文化的精髓。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