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带着“失智”妈妈去上班:一个关于责任和爱的故事
关于中学老师带着“失智”妈妈去上班:一个关于责任和爱的故事,貌似朋友们还不太了解呢,今天澜澜就给大家说道说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去年10月份开始,45岁的孙元金就带着71岁的妈妈上班。
孙元金是济南长清区的一位中学教师。他上课时,妈妈就在走廊上擦窗户;他批作业时,妈妈就在旁边安静地坐着;他开会时,妈妈在会场外面等他;他下班时,有时候妈妈跟着他,有时候他牵着妈妈,母子俩一起回家。
妈妈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作为独生子,在母亲的照顾问题上,孙元金别无选择——幸运的是,这是个有爱、友善、温情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孝心的孩子、担当的校长、友善的同事、可爱的学生,还有许许多多,发散出善意的人们。在所有人的善良和努力中,故事的走向被重新书写。
人到中年的“难题范本”
母亲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呢?
孙元金的记忆里,应该是2020年。母亲的记忆开始倒退,常常忘掉刚发生过的事情、刚说过的话。这种衰老是不易察觉的,母亲总是笑着说:“老了,忘事了。”
然而,衰老一旦开始,就汹涌而至。她的小脑出现了萎缩的迹象,家庭和生活的回忆像墙上陈旧的漆皮,正在从她的脑里一片片剥落。随之退化的,是一系列的生活能力。因为忘了关煤气和电,家里的锅和烧水壶一年内换掉了好几个;出门忘记回家的路,幸亏有好心人送到派出所。母亲似乎也知道自己病了,她变得更加沉默的同时,也更容易情绪爆发——爆发脾气的举动,就是留下一句“我老了,不中用了”,然后沉默地离开家,想回曾经的山村老家去。
在又一次被派出所民警送回后,孙元金想着,不能再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了。
作为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行为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等,其导致的认知功能退化比正常衰老更快,且不可逆。
这也就意味着,一人失智,全家的生活都可能面临失衡。
父亲早在孙元金16岁时因车祸去世,作为独生子,照顾母亲的压力不可推卸地落在了孙元金肩上。
然而,困难显而易见地摆在眼前。孙元金和妻子是双职工家庭。妻子在金融单位上班,上下班时间固定;孙元金是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城实验学校(长清区第二初级中学)的初一年级班主任,早上6点半上班、晚上10点多下班是工作的常态。
不仅如此,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明年高考,老二刚上一年级。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大,收入有限:他们都是农村家庭出身,靠着读书一路向前。虽然在城市里安了家,但家里的日子并不宽裕。
这简直是人到中年的“难题范本”:请护工的价格至少得一个月5000元以上,这几乎相当于一个人的工资;辞职回去照顾老人也不现实,毕竟还得养家糊口;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考察了几家养老机构后,孙元金和妻子都下不了“狠心”——医生说,老人的情况还没有特别严重,如果在家里做好干预治疗,就能延缓病情进展。
更何况,一想到老人孤零零地在养老机构里,夫妻俩就红了眼眶。
在辗转纠结了好多天后,孙元金想了又想,还是走进了校长的办公室。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课
校长马勇的心里沉甸甸的。
为人子女,他对自己老师的困境感同身受。他的母亲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由父亲主要在照顾。但是父亲毕竟年纪大了,他也是每天都牵肠挂肚;但作为校长,让老师带着生病的母亲来,可能会暗藏风险。
“万一老人和孩子起了矛盾怎么办?学生家长反对怎么办?或者学生有意见怎么办?再或者,万一老人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这算谁的责任?特例的口子开了,万一以后其他老师也提出解决私人问题怎么办?”
纠结再三后,马勇决定亲自去考察。
“我到了孙老师家里,当时看到这个老人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老人很善良。”作为干了十几年的一线教师,马勇见到孙妈妈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个善良、和气的老人。
“老人安静,胆子也很小。看到我,就给我倒水喝,坐在旁边不说话。”在考察交谈后,马勇决定让孙老师带着母亲来上班。
压力,肯定有。但是当校长,就得顶得住压力,顶得住风险。更重要的是,马勇觉得,让老师心情舒畅了,才能更好地教学。同样,教学更好,才能让学生更好,学校整体更好。
就这样,“带着妈妈上班”,成了学校独特的风景。
学校里,孩子们对母亲从最初的好奇到知道情况后的友善。见到她就喊“奶奶好”;上课时,同事们有空都帮着照看母亲,老太太的友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家长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事:有这样能够言传身教的好老师,还要挑剔什么呢?
校长马勇也很高兴。虽然自己同意让孙妈妈来学校,但开始还是暗暗担心,并且“暗自观察”了好一阵:老人的到来,不仅没有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任何影响,还让学校的风气更好,教师们对学校的认同更高,孩子们学习了孝道。这不就是“成人达己”的体现吗?
更好的转变是,孙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学校“上班”,干保洁员的工作。在找到认同感后,老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从最开始到学校里怯怯地坐着,到能跟孩子们打招呼、和老师们简单交流,这个遗忘了很多事情的老人,开始重拾笑容。
从一开始的忐忑到如今的融入,孙元金和母亲都发生着变化。“学校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我工作的地方,更像是我的家,因为我妈都在这里了。”孙元金说。
养老故事的“非主流样本”
孙元金觉得自己特别知足。
工作顺心、同事和睦、夫妻恩爱、孩子健康,日子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和和气气、平平稳稳,母亲能得到照顾,最大的心病也就解决了。
这样的日子,让人觉得真有奔头。
“我得更努力回报学生,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早上6点半,作为班主任,孙元金就到学校陪着学生跑操、上早自习;早上看学生吃过早饭后,抽空把母亲接过来。自己上课时,就让母亲在走廊上擦擦窗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卫生工作;中午带着母亲在食堂吃饭,母亲休息一会儿,自己去看学生午休,下午上完课后,儿子放学后来找孙元金,辅导完孩子作业后,妻子6点半下班,来接婆婆和孩子回家。等处理完学校的一系列工作后,孙元金回家经常是晚上10点多。
一整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孙元金却觉得很高兴。
现在唯一还让他觉得有点焦虑、有点不好意思的事,就是自己“带妈妈上班”这件事“火了”。
被济南市教育局作为孝道的代表宣传后,孙元金的故事很快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转发和点赞。不少媒体都来采访。面对记者和镜头,孙元金觉得不好意思,也有点不可思议:“我照顾我母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记者 郭春雨 见习记者 延瑜
以上就是关于【中学老师带着“失智”妈妈去上班:一个关于责任和爱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