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典故】“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奉命将和氏璧送往秦国,面对秦王的欺诈行为,他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国家的宝物,并最终成功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故事。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也体现了赵国在面对强敌时的尊严与气节,成为后世推崇的忠诚与智慧的象征。
完璧归赵典故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出现背景 |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冲突 |
主要人物 | 蔺相如、秦王、赵王、宦官缪贤等 |
核心事件 | 蔺相如奉命送和氏璧至秦国,识破秦王欺诈,最终带回宝物 |
故事意义 | 展现忠诚、智慧、勇气,维护国家尊严 |
后世影响 | 成为成语“完璧归赵”,常用来形容保全事物原样归还 |
典故简述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想要骗取这块宝玉。赵王不敢拒绝,便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诚意,只是一味索取,毫无归还之意。于是他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当众指出和氏璧的珍贵之处,并表示如果秦王不守信诺,他就将玉毁掉,甚至以死相逼。秦王无奈,只好答应归还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完成了使命,赢得了赵王的信任与尊重,也成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结语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关于外交智慧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人们,在面对强权时,智慧与勇气同样重要。蔺相如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身处险境,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守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