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多个势力之间关系密切、勾结在一起,多带有贬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沆瀣 | 指夜间的水汽,也指一种夜间出现的雾气 |
一气 | 表示一起、一同 |
整体含义 | 原意是指夜间的水汽相互结合,后引申为两人或多方勾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 |
二、成语来源
“沆瀣一气”最早出自唐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书中记载:
> “乾符中,有进士崔沆,与同榜进士崔瀣,皆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崔崔’。后人遂以‘沆瀣一气’喻二人志同道合,后世则多用于讽刺奸佞之人勾结。”
虽然最初是褒义,但后来演变为贬义,用来批评那些互相勾结、营私舞弊的人。
三、用法与语境
场景 | 使用方式 |
贬义场合 | 用于批评腐败、勾结、搞小团体的行为 |
正式写作 | 如:“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操控市场。” |
日常口语 | 用于指责某人与他人串通一气,不正当合作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一丘之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分道扬镳 |
五、总结
“沆瀣一气”原本是形容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词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讽刺那些为了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能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