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晃脑汉语大词典】“摇头晃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思考时动作夸张、神态做作的样子。虽然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其背后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却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对“摇头晃脑”这一成语进行总结,并结合《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与用法,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成语“摇头晃脑”的总结说明
“摇头晃脑”原意是指头左右摇动、身体随之摆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在说话或思考时动作夸张、神情自得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故作姿态、装模作样,甚至带有贬义,表示一个人表现得过于自信或做作。
该成语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的描写性和形象性,常用于批评某些人的言行不一或虚张声势的行为。
二、《汉语大词典》中“摇头晃脑”的释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摇头晃脑 |
拼音 | yáo tóu huàng nǎo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多作动词)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原义 | 头部左右摇动,身体随之摆动 |
引申义 | 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时动作夸张、神情做作 |
使用场景 | 口语、文学作品、批评性语境 |
褒贬色彩 | 贬义(多用于批评) |
近义词 | 煞有介事、装腔作势、得意忘形 |
反义词 | 一本正经、稳重沉着、实事求是 |
典型例句 | 他一边说一边摇头晃脑,显得十分自以为是。 |
三、结语
“摇头晃脑”作为汉语中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不仅反映了汉语丰富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汉语文化中对行为举止的细致观察与描述。通过《汉语大词典》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历史渊源和实际应用。在日常交流中,正确使用此类成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