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若虚名词解释】“深藏若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句,表达了老子对“道”的深刻理解,即真正的成就、智慧、力量往往表现得低调、内敛,甚至看似不足。
“深藏若虚”正是这一思想的提炼与总结。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才华或智慧,但并不张扬显露,而是隐藏在表面之下,显得平庸或普通。这种状态并非真正的空虚,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体现了内敛、谦逊和智慧。
“深藏若虚”强调的是内在的深厚与外在的低调之间的统一。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注重内在的积累与沉淀。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竞争中保持沉稳,在成功时保持谦逊。
表格对比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来源 | 出自《道德经》,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 |
字面意思 | 深深隐藏,看起来像没有一样 |
实际含义 | 表面看似空虚,实则内涵丰富,实力强大 |
哲学背景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谦逊、内敛、不争 |
现代应用 | 在职场、人际交往、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
与类似成语 | 如“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等,均强调内在与外在的反差 |
注意事项 | 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低调,以达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自己 |
通过“深藏若虚”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内在修养,同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