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什么意思】“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语言或言论非常有力,能够震撼人心、唤醒沉睡的意识。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启发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振聋发聩 |
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出处 | 出自《诗经·大雅·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后引申为比喻有震撼力的言论。 |
本义 | 原指声音大得能震聋人的耳朵,使听觉失灵;后引申为话语或文章极具冲击力,令人警醒。 |
引申义 | 形容言辞激烈、深刻,能引起强烈共鸣或觉醒。 |
二、使用场景
场景 | 举例 |
文学评论 | “这篇文章振聋发聩,让人重新思考社会问题。” |
社会评论 | “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
教育领域 | “老师的话振聋发聩,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震耳欲聋、发人深省、醍醐灌顶 |
反义词 | 轻描淡写、无足轻重、平淡无奇 |
四、常见误用
虽然“振聋发聩”常被用来形容有震撼力的话语,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滥用:不是所有有力量的言论都适合用这个词,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
- 避免误解:不要将其理解为“声音大”,而是强调其思想上的冲击力。
- 注意搭配:一般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五、总结
“振聋发聩”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强调的是语言或思想的震撼力和启发性。它不仅仅描述声音的大小,更强调内容的深度和影响力。在写作或表达中,适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要点 | 内容 |
含义 | 形容话语或思想极具冲击力,能唤醒人的心智。 |
适用范围 | 文学、评论、教育等领域。 |
使用建议 | 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强调思想而非单纯的声音。 |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拓展相关表达,可继续关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