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低头折节什么意思】“低头折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受到压力、打击或屈辱而放弃原本的立场、尊严或原则,表现出妥协、退让的态度。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多用来批评那些在困境中丧失气节、不敢坚持自我信念的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低头折节 |
拼音 | dī tóu zhé jié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虽不中,然能自守,不为折节。” |
释义 | 形容人因受压迫或屈辱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表现出屈服、妥协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失去骨气、放弃立场的情况。 |
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但后者含褒义) |
反义词 | 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
二、成语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一个人在压力下放弃原则 | 他在公司被上司打压,最终低头折节,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立场。 |
批评某人缺乏气节 | 面对强权,他竟然低头折节,真是令人失望。 |
表达对某种行为的不满 | 这种低头折节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也让人看不起。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低头折节”源于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古人讲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强调人格尊严和气节。因此,“低头折节”往往与懦弱、妥协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被传统价值观所不齿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更注重实际利益和生存策略,但“低头折节”仍然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尤其是在涉及道德、诚信或个人尊严时。
四、总结
“低头折节”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主要用于表达对他人在困境中失去原则、放弃尊严的批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时,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正直,避免因一时的妥协而失去长远的价值。
总结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因受压迫或屈辱而放弃尊严和原则 |
使用场合 | 批评、讽刺、反思 |
文化背景 | 强调气节与尊严的传统价值观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在压力下保持本心 |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可继续关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