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前沿科技时讯:我国三维成像激光雷达获突破 可应用于无人驾驶

2021-06-24 03:53:43 来源: 用户: 

每天在我们身边都发生着许多新鲜事,当下的实时热点,最热话题。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充电,多掌握些知识才能让自己见多识广,眼下互联网、科技、数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对此小编就整理了一些这方面的讯息,分享给大家。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5月06日讯   据新华社5月6日报道,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刘博研究员课题组了解到,日前该课题组在面阵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提出了基于双偏振调制技术和自适应距离选通相结合的三维成像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光电技术快报》和国际应用光学顶级期刊《应用光学》等,并且已经申请发明专利。   不久的将来,在我国激光雷达的“眼”里,远处正在高速运动的物体将不再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图像,而是以有纵深的三维形态呈现。   “如果把激光雷达对物体成像比作盲人摸象,”刘博比喻说,“传统的单点扫描激光雷达就像用一个手指头去触碰物体,要触碰很多次才能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而面阵三维成像激光雷达就好像一个巨型的手掌,可以快速感知物体。”   据悉,目前业界研究中的面阵三维成像激光雷达,即“巨型手掌”,有多种技术路线,大多采用APD阵列探测器,受器件的限制,不仅分辨率低,而且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与此同时国外比较先进的探测器件还对我国禁运。   记者了解到,刘博研究员课题组的新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的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作为面阵探测器,利用双通道高速电光偏振调制技术,结合自适应距离选通实现三维成像,突破了传统扫描成像激光雷达无法对远距离动态目标成像的限制,同时也克服了采用APD阵列探测器成像分辨率低的缺点。   刘博介绍说,该方法通过偏振调制分光技术将回波光束一分为二,同时进行成像,这样仅发射一次激光脉冲即可完成距离的反演重构并获得一帧三维图像,具备“闪光”三维成像的能力,能够满足对高动态目标的形态识别和三维形态特征分析的需求。   “未来这种雷达在空间应用上,比如空间距离感知和三维形态测量,或者是无人驾驶上,都可以大有作为。”刘博表示,目前还处在原理样机的阶段,整个系统的体积比较大,下一步将着力进行系统的性能完善和小型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