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的成语解释及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关系密切、臭味相投,往往带有贬义。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科举考试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讽刺性的表达。
一、成语解释
出处:出自《宋史·王珪传》:“沆瀣一气,同恶相济。”
字面意思:沆、瀣分别为夜间的露水和雾气,二者在夜间相遇,形成一种潮湿的气体,比喻人与人之间气味相投、关系密切。
引申含义:指那些志趣相同、行为一致的人,尤其是指那些有共同不良目的或作风的人,常用于批评或讽刺。
二、成语用法
- 词性:动词性短语
- 结构:联合式
- 感情色彩:贬义
- 使用场合:多用于批评或讽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三、成语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趋炎附势、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格格不入、泾渭分明 |
四、成语造句示例
1. 他和那帮人沆瀣一气,搞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2. 这些官员沆瀣一气,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但因为利益一致,竟然沆瀣一气。
五、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因共同利益或不良动机而结成的团伙。它不仅具有历史渊源,也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尤其在批评腐败、勾结等现象时使用较多。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成语 | 沆瀣一气 |
出处 | 《宋史·王珪传》 |
字面意思 | 夜间露水与雾气结合 |
引申含义 | 志趣相投、臭味相投 |
词性 | 动词性短语 |
感情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合 | 批评、讽刺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泾渭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