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原文】《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著名章节,讲述了主人公范进在多年科举失败后,终于考中秀才、后来又中举的故事。文章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
一、
《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这一人物展开,描写他从屡试不第到最终中举的过程,以及中举后因喜极而疯的情节。文章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命运起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极端重视,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范进是一个典型的穷书生,长期生活贫困,靠卖鸡换钱维持生计。在多次考试失败后,他依然坚持应试,最终在五十多岁时中了举人。中举的消息传来,他喜极而疯,家人束手无策,最后通过胡屠户的一巴掌才将他唤醒。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病态追求。
二、关键人物与情节对照表
人物 | 角色简介 | 关键情节 |
范进 | 一个长期科举失败的穷书生,性格迂腐,执着于功名 | 多次落榜后仍不放弃,最终中举;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打醒 |
胡屠户 | 范进的岳父,市井小人,粗俗但实际,对范进态度前后变化巨大 | 中举前看不起范进,中举后立刻改口称“贤婿老爷”,表现出趋炎附势的本性 |
张乡绅 | 地方官员,趋炎附势的代表 | 看到范进中举后立即送银子、送房子,显示出官场的腐败和对权贵的奉承 |
范母 | 范进的母亲,善良但贫穷 | 中举后因过度高兴而去世,间接反映科举对家庭的摧残 |
三、主题分析
1. 科举制度的弊端
范进一生痴迷于科举,即使年老体衰仍不放弃,说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控制极为严重。它不仅浪费了大量人才,也让许多读书人沦为功名的奴隶。
2. 社会风气的腐败
胡屠户、张乡绅等人对范进的态度转变,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极度崇拜。只要中了举,就立刻受到追捧,体现出社会的虚伪和势利。
3. 人性的扭曲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说明他在长期压抑中已失去自我,一旦得到认可,便彻底崩溃。这种心理状态,正是科举制度对人性的一种扭曲。
四、结语
《范进中举》虽然是一篇讽刺小说,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吴敬梓通过范进的命运,批判了科举制度的荒谬和社会风气的堕落。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不要被世俗的功名所迷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