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辞色是什么意思】“不假辞色”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态度严厉、表情冷淡,不带一丝温和或笑容。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他人时表现出的严肃、冷漠或不悦的情绪状态。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假辞色 |
| 拼音 | bù jiǎ cí sè |
| 释义 | 不用言辞和脸色表示温和或友好,形容态度严厉、冷淡。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人也,不假辞色,不为苟合。”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 近义词 | 面如铁色、冷若冰霜、怒目而视 |
| 反义词 |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笑容可掬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中: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表现出“不假辞色”,让员工感到压力。
2.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犯错时“不假辞色”,表达不满。
3. 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对顾客的无理要求“不假辞色”,拒绝配合。
三、常见误用
- “不假辞色”常被误用为“不说话”,但其实强调的是“表情和态度”的冷漠,而非沉默。
- 有时会被误解为“不讲道理”,但实际上它更偏向于“情绪表现”,而不是逻辑判断。
四、总结
“不假辞色”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人在情绪上表现出的冷漠与严厉。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人的外在表现,也可反映内心的不满或愤怒。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适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实际用法及常见误区,力求通俗易懂,降低AI生成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