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不吃嗟来之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不接受别人轻蔑或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传统美德。
一、成语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吃嗟来之食 |
| 拼音 | bù chī jiē lái zhī shí |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 含义 |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强调尊严与骨气 |
| 现代用法 | 褒义词,用于赞美他人坚持原则、不卑不亢的精神 |
二、成语来源故事
“不吃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饥荒年份,一位叫黔敖的人在路边设摊施粥。有人饿得奄奄一息地走过来,黔敖高声喊道:“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
这个人抬起头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个地步的。”说完,他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种带有轻视意味的施舍。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仁”和“义”的追求。
三、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不吃嗟来之食”不再只是指拒绝食物,而是引申为:
- 保持自尊:面对不公或侮辱时,不轻易低头;
- 坚守原则:不因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立场;
- 弘扬正气: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独立人格。
这一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职场、人际关系乃至国家发展中,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不吃嗟来之食”的关系 |
| 宁死不屈 | 坚持信念,不怕牺牲 | 类似,强调尊严与意志 |
| 自强不息 | 不断努力,不依赖他人 | 相关,体现自主精神 |
| 高风亮节 | 品格高尚,不随波逐流 | 相近,强调道德操守 |
五、结语
“不吃嗟来之食”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尊严的尊重与追求。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铭记这种精神,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自我,坚守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