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罗雀者翻译】《孔子见罗雀者》是《孔子家语》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外出途中遇到一位捕鸟的人(罗雀者),通过对话揭示了人与自然、善行与天道之间的关系。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一、
孔子在一次出行途中,遇见一位正在设网捕鸟的人。孔子询问他为何要捕捉鸟类,这位罗雀者回答说是为了生活所需。孔子随后指出,虽然人需要生存,但不应过度捕杀动物,应顺应自然之道,保持天地间的和谐。他强调“仁者爱人”,不仅对人,也应关爱万物。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他对生命尊重的态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见罗雀者 | 孔子看见一个正在设网捕鸟的人 |
问曰:“何为?” | 孔子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
对曰:“为食。” | 回答说:“为了吃饭。” |
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欲害所养。” | 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伤害养育自己的东西。” |
“夫鸟兽之生,天地之所养也,岂可尽杀乎?” | “鸟兽的生长,是天地所养育的,怎么能全部杀死呢?” |
“若夫有余,则取之;不足,则不取。” | “如果有多余的,可以适当获取;如果不足,就不去捕。” |
“此所以为仁也。” | “这就是所谓的仁啊。” |
三、启示与思考
《孔子见罗雀者》虽短小,却寓意深远。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应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索取。孔子主张“仁”不仅限于人类之间,也应扩展到万物之上,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生命观。
此外,故事也反映出孔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认为,即使是为了生存,也应该遵循道德和自然法则,不能因私利而破坏生态平衡。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孔子见罗雀者》是一则充满智慧的寓言,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更是对后世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通过这一故事,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