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成语故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如果皮都不存在了,毛又依附在哪里呢?它用来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无法存在或发挥作用。
成语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的是晋文公时期的一段历史。当时,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获胜。战后,他封赏功臣,其中有人提出应重用狐偃(晋文公的谋士)。但晋文公认为狐偃虽有功劳,但其子狐射姑(也叫贾季)行为不端,不应重用。于是他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说,如果国家(皮)没有了,个人(毛)还能有什么地位呢?
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强调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成语释义与使用场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四年》 |
字面意思 | 如果皮不存在了,毛又依附在哪里? |
比喻意义 | 强调事物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基础是关键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某事物失去基础后无法维持;也可用于劝诫人注重根本 |
近义词 | 皮之不存,毛无所附、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
反义词 | 本末兼修、根深蒂固、根基稳固 |
成语故事简述
在春秋时期,晋文公战胜楚国后,打算对功臣进行封赏。狐偃作为重要的谋士,被提议给予重赏。然而,晋文公却表示,狐偃虽然有功,但他的儿子狐射姑品行不端,不适合担任要职。晋文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如果国家(皮)没有了,个人(毛)又能靠什么立足呢?这番话表明,晋文公更看重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稳定,而不是个人的功绩。
这一说法后来成为成语,用来提醒人们做事要抓住根本,不能只看表面。
总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重视基础和根本。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不能忽视根基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支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