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谓通假字,是指在书写或口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临时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籍、碑文、简牍等文献中尤为常见。掌握常见的通假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提高阅读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对应的本字,并附上例句说明其用法:
常见通假字表
|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例句 | 
| 说 | 悦 | 高兴 |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 与 | 予 | 给予 | “吾与点也。”(《论语》) | 
| 早 | 晨 | 清晨 | “鸡鸣而起,洒扫庭除,必先盥漱,然后饮食,此是早朝之礼。” | 
| 反 | 返 | 返回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 贝 | 罚 | 处罚 | “贝者,罚也。”(《说文解字》) | 
| 亡 | 无 | 没有 |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 
| 具 | 俱 | 都 | “具告沛公。”(《史记》) | 
| 奉 | 俸 | 官俸 | “奉禄以养父母。” | 
| 采 | 彩 | 色彩 | “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 | 
| 信 | 伸 | 伸展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 | 
通过了解这些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中的含义,避免因字形差异而导致的误解。在学习古文时,建议结合上下文和常用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参考权威的注释和辞书,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以提高对古文字的理解能力。
此外,通假字的使用并非随意,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许多通假字多为形声字之间的替换,或者因语音相近而被借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的通假关系,有助于提升古文阅读的准确性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