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成语出自何处请君入瓮的历史典故】“请君入瓮”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或者让对方自己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历史典故,下面我们从出处和典故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成语出处
“请君入瓮”最早见于唐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唐纪》。在该书中,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请君入瓮”的原始说法。
二、历史典故
故事发生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周兴的大臣,因涉嫌谋反被逮捕。御史来俊臣奉命审理此案。来俊臣想从周兴口中得到供词,但周兴拒不认罪。
于是,来俊臣便问周兴:“犯人不肯招供,怎么办?”周兴答道:“可以用大瓮,把火放在外面,把犯人放在里面,他自然会招。”来俊臣听后,立即命人准备了一个大瓮,并点燃炭火。然后他对周兴说:“既然你有办法对付犯人,不如你自己先试试吧!”于是,周兴被“请入瓮中”,最终不得不认罪。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请君入瓮 |
出处 | 《资治通鉴·唐纪》 |
历史背景 | 唐朝武则天时期,周兴被来俊臣审讯 |
典故内容 | 来俊臣用周兴提出的刑讯方法对付他,使其自食其果 |
成语含义 | 比喻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或让对方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司法制度中的权谋手段,也体现了智慧与机智的结合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请君入瓮”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个富有历史深度的故事。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智慧和策略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