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恬不知耻】“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仍然心安理得,毫无羞愧之心。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毫不自省的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恬不知耻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出处 | 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言于上曰:‘陈平虽美如冠玉,然其内实盗跖也,不可付以国政。’帝曰:‘今者,寡人之过,岂非此乎?’于是,遂封平为曲逆侯,而赐金千斤,钱十万。陈平谢曰:‘臣从微贱起家,幸蒙陛下厚恩,不敢以身试法。’帝曰:‘子之忠,可谓恬不知耻矣。’” |
释义 | 心安理得地做坏事,不感到羞耻。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无耻、不知羞耻。 |
近义词 | 无耻之尤、恬然自得、不知羞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自惭形秽 |
二、成语用法与例句
1. 用法:多用于描述某人做了不道德或不光彩的事,却毫无悔意。
2. 例句:
- 他明明犯了错误,却还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的“成绩”。
-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竟然恬不知耻地享受着人民的血汗钱。
- 她在公开场合撒谎,却表现得一脸无辜,真是恬不知耻。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恬不知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羞耻感”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羞耻心,就等于失去了道德底线。古人常说:“人无耻,无以立。”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因此,“恬不知耻”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更是对道德缺失的一种警示。
四、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自己行为不端,却依然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炼性,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警惕这种态度,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羞耻意识。
总结要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心安理得地做坏事,不感到羞耻 |
使用场景 | 批评无耻、不知羞耻的行为 |
文化意义 | 强调道德与羞耻感的重要性 |
语言特点 | 简洁有力,富有批判性 |
应用建议 | 警惕无耻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