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隍相关成语】“濠隍”一词,源于古代城池的防御设施。濠,指护城河;隍,指没有水的护城沟。在古代,濠与隍常并称,是城墙外围的防御工事,用以阻挡敌军进攻。虽然“濠隍”本身不是一个常见成语,但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成语或典故却不少。以下是一些与“濠隍”意象或历史背景相关的成语,它们虽不直接包含“濠隍”,但往往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城防、战争、守卫等场景。
一、总结
“濠隍”作为古代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出现在诗词、史书及军事典籍中。与之相关的成语多涉及守城、防御、危机、战乱等主题。这些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安全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战争文化中的智慧与策略。
二、相关成语汇总表
成语 | 出处/解释 | 相关含义 |
固若金汤 | 《后汉书·王符传》:“城郭坚固,如金如汤。” | 形容防守极为严密,难以攻破。 |
城门失火 | 《战国策·韩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比喻无辜者因他人之祸而受害。 |
焦头烂额 | 《后汉书·王符传》:“焦头烂额,不能自拔。” | 形容处境狼狈,忙于应付困难。 |
亡羊补牢 | 《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补救。 |
防患未然 | 《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 提前预防,避免灾祸发生。 |
安如泰山 | 《汉书·枚乘传》:“安于泰山,万世无患。” | 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
背水一战 |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 比喻决一死战,不留退路。 |
城下之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遂与楚人盟于城下。” | 指在敌军压境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 |
临危不惧 | 《孟子·公孙丑上》:“虽千万人吾往矣。” | 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 |
防微杜渐 | 《后汉书·丁鸿传》:“若夫进退之间,宜慎其微。” | 强调在小问题出现时就加以防范。 |
三、结语
虽然“濠隍”并非成语本身,但它所代表的古代城防体系与战争文化,深深影响了汉语中许多成语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成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被广泛使用。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防御理念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