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下一句是什么】“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文俗语,常用于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长征途中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它不仅表达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也寓意着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实现目标。
那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下一句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将为大家详细总结并列出相关信息。
一、原文出处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全词如下: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整首词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不登上长城,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或勇士。这里的“长城”象征着艰难险阻,而“好汉”则代表那些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人。
二、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原诗内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下一句是:
> 屈指行程二万
这句话的意思是:算一算长征的路程,已经走过了两万里。这不仅是对长征艰苦历程的概括,也是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
三、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
原句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下一句 | 屈指行程二万 |
含义 | 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 |
使用场景 | 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 |
四、延伸理解
虽然“不到长城非好汉”最初是诗词中的句子,但如今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成功。尤其是在体育比赛、学习、工作等场合,这句话常常被引用,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屈指行程二万”是原诗中的下一句,但在现代使用中,很多人可能只记住“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忽略了它的完整意义。因此,在正式场合或文学引用中,最好还是完整地引用原句,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结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是一句诗句,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人生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成为真正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