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菽”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汉字,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学习汉字时会遇到它。本文将详细讲解“菽”的读音、含义以及相关用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个字。
一、
“菽”是一个形声字,拼音为 shū,声调是第一声。它的本义是指豆类植物,尤其是指大豆。在古代文献中,“菽”常用来泛指各种豆类作物,如黄豆、绿豆、红豆等。此外,在一些诗词或古文中,“菽”也常与“粟”并用,表示五谷中的两种主要农作物。
由于“菽”字较为生僻,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历史或农业相关的语境中仍有一定意义。掌握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或进行学术研究。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菽 |
拼音 | shū(第一声) |
繁体 | 菽 |
部首 | 艸(草字头) |
结构 | 上下结构 |
本义 | 豆类植物,尤指大豆 |
引申义 | 泛指各种豆类作物 |
使用场景 | 古文、诗词、农业文献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
常见搭配 | 菽粟、菽麦、菽水 |
举例 | “菽水承欢”——形容孝顺父母 |
三、延伸说明
在古代,“菽”与“粟”并称,合称为“菽粟”,象征着五谷杂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诗经》中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的句子,其中“菽”即指豆类作物。
此外,“菽水承欢”是成语,意指子女以简单的饮食奉养父母,表达孝心。这个成语常见于古文或传统礼仪文化中。
四、小结
“菽”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汉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和农业知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籍中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菽”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