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十面埋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被多方包围、陷入绝境的情景。它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及其盟军围困,最终兵败自刎的故事。
“十面埋伏”原意是指在战场上被敌军从四面八方包围,无路可退,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个成语后来也引申为一种被多方势力包围、难以脱身的局面,常见于政治、商业或人际关系中。
在历史上,“十面埋伏”指的是项羽在垓下被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围困的情景。当时项羽兵力寡不敌众,粮草断绝,最终失败。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战略部署的重要性。
表格:十面埋伏的背景与含义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出现背景 |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围 |
主要人物 | 项羽、刘邦、韩信、彭越等 |
战争结果 | 项羽兵败自刎,刘邦胜利 |
成语含义 | 被多方包围、陷入绝境 |
引申意义 | 用于比喻被多方势力压制、无法突围的局面 |
历史影响 | 反映了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奠定了汉朝建立的基础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看出,“十面埋伏”不仅是对一场历史战役的描述,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冷静应对、灵活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