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首诗里的

2025-08-06 04:42:21

问题描述:

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首诗里的,急到抓头发,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04:42:21

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首诗里的】“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被用来形容以少胜多、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气势。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一、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原诗为: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项羽当年在垓下之战失败后自刎乌江的惋惜之情。诗中提到“三千越甲可吞吴”,实则是引用了历史上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勾践曾以三千精兵击败强大的吴国,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虽然“三千越甲可吞吴”并非直接出自《题乌江亭》的原文,但它常被误认为是该诗中的句子,因此在文学和文化语境中广泛流传。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内容
出处 杜牧《题乌江亭》(非原句,常被误认为是原句)
原文诗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来源 引用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典故
作者 杜牧(唐代)
主旨 讽刺项羽的失败,表达对英雄气概的赞颂
常见误解 被误认为是《题乌江亭》中的原句

三、延伸说明

“三千越甲可吞吴”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故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在战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积蓄力量,以三千精兵攻破吴国,完成复仇。这一历史事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并未直接使用“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一说法,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成败来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然而,由于这一典故的影响力极大,后人将其与杜牧的诗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广泛的误传。

结语:

“三千越甲可吞吴”虽非杜牧《题乌江亭》中的原句,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和精神内涵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也象征着一种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